查看原文
其他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文字整理:闲云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今天介绍李白七言绝句两首,一首是《春夜洛城闻笛》,另一首是《客中作》。我先把这两首七言绝句给大家读一遍。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62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这里选的两首小诗都是李白七绝中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写于东都洛阳,《客中作》有人认为是初到东鲁时所作,也就是没有进入长安之前,兰陵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他是唐代的东都,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繁华热闹的大都会。“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分明是一个春风骀荡(春风使人舒畅。借以表达内心愉悦的情感态度。)的花好月圆之夜,周围的景致和气候都是十分宜人的,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这动听的笛声在夜深人静之时显得格外真切。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的时候,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用羌笛演奏的折杨柳曲调。《汉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落梅花”曲目等,内容多叙离别愁思。由于是在夜间闻笛,所以李白精心挑选了一系列的字眼儿,“暗”、“飞”、“散入”、“满”,准确形象地把这个可闻而不可见的悠扬笛声在夜空中传播的情景再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中,《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人历来有折杨柳枝赠别的习俗,唐代更是盛行。长安送客,直送到灞桥折杨而别、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故园也就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的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是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撒向城中、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

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他或她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的,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呢?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却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所以说,这里用叹号也许更能准确地传达李白此时的心态。

李白历来是一个十分潇洒的人,所以对自己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的思家之情或许有些感到不好意思,所以,他就用这种口气为自己稍微开脱一下。任何一个离家远游在外的人,在这春夜里听到折杨柳的笛声,都会想家的,所以我在此时此刻的思家之情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李白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并没有标新立异之处,只是平铺直叙地款款道来,而其思家、恋家的心情,就从这再寻常不过的语句中缓缓流出。其实李白用不着不好意思,强调什么大家都要想家的,我李白自然也不能免俗等等。因为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反倒是经过他一番表白,我们更加觉得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我、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叫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当他们或在异国,或在他乡,忙完了一天的活计之后,会不会放上一曲江南丝竹,边听边忍不住要吟上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呢?没准儿自己还会调侃上两句,连豪放的李太白都会想家,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如果说“此夜曲中闻折柳”是引发李白“故园情”的契机的话,那么再来对比一下,又是什么原因会使得同一位李白发出“不知何处是他乡”的他乡情呢?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首《客中作》是这样开头的。“郁金香”是一种香草,有浓烈的香味儿,古时候用来浸酒,用郁金香浸过的酒呈金黄色,芳香扑鼻。琥珀是松柏树枝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此处形容美酒的色泽晶莹可爱。谁都知道,李白一生对美酒是情有独钟的,只要有美酒李白,便可以忘乎所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你看他,明明是自己要喝,却说得好像不喝就对不起酒杯似的,而一旦喝醉了酒,他就连大唐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美酒对李白的神奇效力由此可见一斑。

眼前又是同样的场合,只不过金樽换上了玉碗,人也不是在长安天子脚下,身处民间的李白更可以放浪形骸,尽情享受了,地方上的佳酿,也许更加别有风味儿。就是因为这首流传千古的饮酒歌,到现在还会出现许多冠以兰陵字样的酒品。这时,摆在面前的兰陵佳酿,色泽鲜艳、酒香扑鼻,李白看在眼里,美在心间,恨不得马上就喝它个一醉方休。不过,李白一生面对的美酒盛筵何止千万,光有精美的酒器、醉人的美酒有时反而不一定可以尽兴豪饮,没准儿还要愁绪满怀呢。他在《行路难》中面对的场面,比起《客中作》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可他却照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可见,饮酒虽然有时能使李白忘乎所以,但只是有时而已,美酒充其量只是一种情绪的加强剂,李白可能因为饮酒而更加豪放,也可能因为痛饮而越发的感伤。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还不是一个只知道饮酒寻欢,有奶便是娘的粗俗酒鬼。那么这一次,使得李白忘记了乡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美酒,而是多情的主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但使”是只要的意思,所以从字面上来分析是一种虚拟语气,可是我们读来却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李白此时是非常肯定的将时时萦绕心头的思乡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纵观李白一生,不曾被衣食生计所迫,在这一点上他比杜甫幸运,但在精神的孤寂与知音的难求上,与杜甫却是一般无二的。杜甫说,自己到头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李白则感叹自家落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以说,在这种孤寂的时候,李白自然会想起家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思乡之作,恰是最豪放不过的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一个人,一旦到了只剩下与不动的大山相对为伴的时候,如果有人真诚相待,那一定是心存感念,不能忘怀的了。所以他会为一个普通的村民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因而当李白真的碰上一位同样豪爽的主人,忘形而舞,对酒当歌,一时兴起自然忘了孤独寂寞,而没有了孤独之感,思乡之情当然也就抛掷脑后了。

其实这两句诗中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知何处是他乡”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身在他乡,当然也不是根本就不思念家乡,关键在于“主人能醉客”。什么样的主人才能使李白这样的人宾至如归,流连忘返,恐怕绝不仅仅是用玉碗盛来一盅盅的兰陵美酒,往李白面前一放就可以了吧?如果没有主人,只有美酒,那恐怕又是一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不欢而散。美酒其实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助兴罢了,在前面已经说过,美酒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加强剂而已。虽然在这首诗中李白大力渲染的的确是酒,不过内心所真正让他感动的却是这位在诗中并不起眼儿的主人。正是因为他与李白情投意合、相见甚欢,才使得李白独行天下之时,在他乡遇上了知音,两个人一见如故。正是一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聚会,才使得李白灵感大发,忍不住信口而成,写下了这篇似乎“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的《客中作》。

李白是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是一个终身与酒有着不解之缘的醉人,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使得《客中作》这类抒发乡愁的诗题有了充分的创作空间。全诗似乎是在写美酒的醉人,场面的豪华,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真正使李白陶醉其中的,其实不是眼前的美酒,而是身边好客的主人,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心,一般人是也不易察觉的。同样不易体会的是,在诗的结尾,李白似乎给人留下了一个醉卧他乡的印象,其实这正是此诗的含蓄委婉之处。何时可以望乡,只有到了醉乡,这不正好从反面证明了李白心中有着无时无刻都挥洒不去的思乡情结吗?意在感谢主人,而着力渲染醇香的美酒,一片游子的情怀,却偏说已然忘怀故乡。这种欲擒故纵又点到为止的手法,能够在短小的七言绝句中运用自如,也真是非李太白而莫属了。

下面我再把这两首七言绝句给大家读一遍。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